《周易》的写作方法,“原始要终”与“原始表
《周易》的写作办法,《系辞》有清晰的说明:“《易》之为书也,原始要终认为质也。”“原始要终”归纳了《周易》的全体写作办法,对此高亨作了很好的解说:“原始,察也。要,求也。韩康伯曰:‘质,体也。’此言《易经》乃观察事物之始,根究事物之终,表明事物由始至终之整个状况,以成一卦之体,即用一卦之体象一事物之全体也。这儿咱们以《乾卦》(画)为例,剖析一下“原始要终”的全体办法。《乾卦》取象龙,以龙的“潜”、“见”、“跃”、“飞”、“亢”的运动改变状况,比方事物由始至终的开展进程。初九处于一卦最下位,为开展的潜藏期,身当此位,应休养生息,不可滥用,故曰:“潜龙勿用”;九二为地之表,经过蓄养等候,一旦时机成熟,便可锋芒毕露,发挥其用,所以说:“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”;九三是阳爻居阳位,天时地利,但不能得意洋洋,仍要保持警惕,“终日乾乾,夕惕若”;这样才干绝处逢生,遇难呈样,或跃或潜,进退自如,故九四曰:“或跃在渊,无咎。”九五为君位,是施展抱负的最好时刻,潜龙在这儿一跃而成飞龙,即“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”。上九是极地,至此事物开展到极点,极点也就是终点,所以“亢龙有悔”,阳极而阴,《乾卦》就要变成《坤卦》,事物就要向.相反的方向开展了。
古人以龙为善变之物,《乾卦》从“潜龙勿用”,到“见龙在田”再到“飞龙在天”,直至“亢龙有悔”,即形象地刻画了龙的改变的全部进程,也深刻地提醒了事物开展由始至终的全体概貌。刘勰对《周易》“原始要终”的办法非常重视,在《文心》中重复提到:
原始要终,创为传体。(《史传》)
原始要终,体必鳞次。(《章句》)
原始要终,疏条布叶。(《附会》)
原始以要终,虽百世可知也。(《时序》)
《序志》篇更是直接提出了“原始以表末”的写作办法:“若乃论文叙笔,则囿别差异,原始以表末,释名以章义,选文以定篇,敷理以举统。”这儿虽然说的長文体论的写作办法,但实际上“原始要终”是贯穿《文心》全书的一个重要办法。
首要,《文心》各篇都是以“原始要终”的办法来论说文学问题的。兹举两例,略作说明。诗篇是古代各种文体中最重要的一种,文体论首列《明诗》,理属当然。在对诗篇进行原始要终时,刘勰遵从了“铺观列代”和“撮举同异”两个原则,经过“铺观列代”来鉴别“情变之数”;经过“撮举同异”来声明“纲领之要”,前者是手法,后者是意图。根据史书的记载,刘勰将诗篇之始上溯到“葛天氏之乐”,历述了黄帝、唐、虞、夏、商、周时期的诗篇简况,总结出“顺美匡恶”的诗篇发明意图。接着比较具体地叙述了汉代诗篇由四言到五言的演化进程,指出五言诗的风格特色为“直而不野,悠扬附物,炤怅切情”。然后又逐一剖析了从建安三国时期到晋宋以来的诗篇开展的新改变。建安诗风是“慷慨以任气,磊落以使才'正始时期则“诗杂仙心”,东晋为“稍入轻绮”,西晋又“溺乎玄风”,到宋初因“庄老告退,而山水方滋”。刘勰以“原始要终”的办法,调查了“古今”诗篇的源流演化状况,在此基础上得出了“四言正体,则雅润为本;五言流调,则清丽居宗,华实异用,惟才所安”的结论。
《心机》坐落发明论之首,论说的是整个发明思想活动的系统进程。“心机”活动可分为以想象为主的构思层次和以言语为主的表达层次。
神居胸臆,而志气统其要害;物沿耳目,而辞令管其枢机。柩机方通,则物无隐貌;要害将塞,则神有遁心。
为了能对以构思和表达为主体的“心机”活动进行全面的剖析,刘勰又运用了“原始要终”的办法,论说了构思和表达的前提条件以及“心机”进程的终究一项活动——艺术润饰。构思活动的畅通,依赖于发明主体的虚静心态;表达活动的完结,取决于发明主体的技巧锻炼。刘勰说:“是以陶钧文思,贵在虚静,疏沦五藏,澡雪精神。积学以储宝,酌理以富才,研阅以穷照,驯致以怿辞。”有了虚静的心态,表达的才干,然后方可“寻声律而定墨”、“窥意象而运斤”,进入发明活动。因此,“心机”活动以“虚静”、“积学”为其始。艺术润饰作为“心机”进程的终究一道工序,往往起着决定性的效果,有了它,.“拙辞”会孕育“巧义”,“庸事”可萌发“新意”,所以说“视布于麻,虽云未贵,杼轴献功,焕然乃珍”。
总归,艺术思想活动以“虚静”、“积学”为初步,以构思、表达为核心,以修正、润饰为完结,这就是《心机》篇对它所作的“原始要终”的全面论说。
另外,《文心》泛论、文体论和发明论三个部分也都贯穿了“原始要终”的办法。泛论称为“文之纽带”,《原道》、《征圣》、《宗经》、《正纬》和《辨骚》五篇,从“人文之元”的“太极”(道)讲起,论说了文章正体——圣文(经典)的发生,指出了附会经义而出现的纬书是“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”,终究归结到经文的变体——真实的文学著作《楚辞》之上,阐明了文章由本体到正体,再到变体的发生、开展进程。按刘勰的观点,文章本于“道”,源于“经”,变于“骚”,圣人经过“原道心以敷章,研神理而设教”,发明出经典圣文,这圣文虽然是文章著作的模范,但还并不是真实的文章著作,屈原“取熔经意”,

本文由帕亚泰发布,不代帕亚泰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