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经》的基本内容
《心经》的基本内容
自古以来,《心经》被人们看成是最难明的佛典之一,经中佛陀所讲的“空”观才智,更是抽象而深奥,难解难信。《心经》从人空、法空、空无所得、空而不空四方面阐释般若“空”慧,引导人们悟入空、有不贰的中道实相,从底子上破除人们的一切执着,以安众人之心。
1.人空
在《心经》中,佛陀运用剖析法,从如下四个方面引导人们了知“无我”的道理,了知生命的实质。(1)“观安闲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”佛陀在《心经》一开始便清晰劝诫人们,人生的一切苦厄皆源自“我执”。佛陀运用五蕴(五蕴是指构成咱们身心的五种要素——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皆空的理论,对生命当下的存在进行理性的观察和剖析后,得知人是由物质现象(色)和精神现象(受、想、行、识)组合而成,是众缘假合之身,底子无法找出一个永恒不变的“我”,因而我即是空,以此来破除我执,到达解除众生磨难的意图。(2)佛陀运用十二处、十八界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为六根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为六尘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知道为六识。六根和六尘为十二处,六根、六尘和六识为十八界)的教义,从人们知道国际的进程来剖析生命的现象:只有当被认知对象(外部国际,总称六尘)与知觉器官(总称六根)和认知才干(知道,总称六识)三者相触摸时,人类知道事物的进程才干完结。换而言之,从认知的主体——人,乃至被认知的对象——宇宙万有,都是由种种元素和合而成,没有一件事物是固定不变的,包含人本身,故说无我。(3)佛陀接着运用十二缘由(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)的教义,从生命现象的连续性来剖析人生的实质。人生磨难的本源是过逝世的业力(无明、行),引发现世的苦果(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);而现在的所作所为(爱、取、有),又是发生未来苦果的因(生、老死)。人生便是在这种因果循环中使得生命得以连续,故说“无我”。(4)最终,佛陀通过对四圣谛(苦、集、灭、道)的剖析,从因果关系来剖析人生苦楚之因是贪、嗔、痴等不健康的思想,而人生成功美好之因是一个人的正确行为、清净言语、健康思想和正确的生活方式,无须依靠超自然的力量。换而言之,生命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,而是好像奔流不息的河流,在因果循环规则之下无限连续,故说无我。这是《心经》中悟空的第一层意义。
2.法空
为了协助人们除掉“我执”,取得无我时“看透放下”的人生,佛陀讲解了各式各样的法门(如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、十二缘由和四圣谛等),义理精妙,极为有用。不少人在去除我执之后,又执着于佛陀所说的法为实有,是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真理。这又成了另一种执着——法执,打乱了人们的心智,佛教称之为“所知障”,同样是烦恼的本源。《心经》以一个“无”字提示人们,破除我执时所运用的种种法门,好像协助人渡河的木筏,我执一旦去除,人们由烦恼的此岸抵达脱节的彼岸,就不应再执着于所使用的法(见表二),如此才干真实到达无牵无挂的境界。破除对理论、观念和见解的法执,这是《心经》中悟空的第二层意义。
3.空无所得
一位年青人问禅师:“什么是中道实相?”禅师要求他把眼睛蒙起来,行走在一条小道上,路途两头都是水沟。当禅师看到这位年青人违背正路,快要掉进左边的水沟时,及时提示这位年青人:“向右。”一瞬间这位年青人又违背正路,快要掉进右边的水沟时,禅师及时地提示他:“向左。”老禅师就这样一瞬间教他向左,一瞬间教他向右……最终这位年青人终于不耐烦地问:“你究竟要我向左,还是向右行?”老禅师笑呵呵地说:“向左向右并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我要你回到正路上来。”年青人恍然大悟,明白了什么是真实的中道实相。
《中观》说:“大乘说空法,为离诸见故,若复见于空,诸佛所不化。”众生执“有”时,佛陀说“空”;众生执“空”时,佛陀说“有”。“空”和“有”皆是除病的药方,手到病除后,则应舍药方;同理,般若才智好像看病的药方,根治“空”、“有”等概念名相的执着,尤其是执着“空”为实有(即空见),一旦能进入“空也空”的境界,邪见已除,般若智能便完结其任务,理应放下,故说“无智”。更重要的是,所谓阿罗汉、菩萨等果位仅仅是悟空的进程,好像咱们接受教育时所得的不同文凭,看似有所得,其实仅仅是一个人修道进程中才智开发到某一程度的方便说词,并没有一个真实的阿罗汉、菩萨果供咱们去取得,故说“无得”。去掉得失心,才干真实心无挂碍。
连空的概念也应空去,“空无所得”,是《心经》中悟空的第三层意义。
4.空而不空
一提起“空”,人们自然联想起“零”,即“什么也没有”。
但是,如果咱们在100后加一个“0”,那么加上的这个“0”就代表900。显然,“零”并不一定代表什么都没有。有趣的是,这个“零”字的印度原文便是“空”字,“空”便是“零”。古人也曾说过,“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,无便是零。”换言之,“空”并不一定是“有”的对立面,更不是一无所有。《心经》最终一部分所阐述的是怎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知

本文由帕亚泰发布,不代帕亚泰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